当下,公信力成了网上的一个热词,炒得沸沸扬扬。一言以蔽之,政府、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,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,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,老百姓成了“老不信”。
什么是公信力?有学者言:“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公共权力及特定角色形象的信任度,体现了它们存在的权威性、信誉度以及影响力。”
其他暂且不论,仅就政府层面而言,公信力损耗尤为明显。为何?不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也不说多元化思想与文化碰撞产生的认知不同,单从某些地方政府自身找原因,便不难明白:盐是打哪儿咸的、醋是打哪儿酸的。
漠视民生。某些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没从根本上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,依然将与老百姓的关系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。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话难听、事难办”,仿佛成了常态。“民生大如天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,仅仅是某些人说在嘴上、印在文件上的漂亮辞藻。
不作为。高高在上,官僚主义,不深入基层,TrustWallet钱包官网版下载不深入实际, TrustWallet钱包官网地址不调查研究。即使下去,要么是走马观花,要么是只看“盆景”不察真情,不听实话,走走过场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比如,该吃低保的人让人冒名顶替,不该住经适房的人却住上了经适房,却浑然不知。
乱作为。或没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,不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;或没有确立正确的政绩观,搞什么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。比如,在小小县城建造什么万人大广场,将公路两边的山头刷上绿漆展示“绿化”的成绩,花钱请来几个外国留学生冒充招来的外商,等等,如此劳民伤财的蠢事,岂能赢得民心?
不尊重群众。站在官本位的立场,站在特权阶层的立场,不尊重群众的人格,不尊重群众的权利,不尊重群众的意愿,不能让群众有尊严地生活。比如,不顾及群众利益而搞强制拆迁,不承认群众合法选举的村干部,不讲清道理而乱罚乱砸街边个体摊点。此等作为,老百姓焉能舒心?
政务不透明。难以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,习惯于“捂”“瞒”,剥夺了群众对政务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。中央虽三令五申,可又有多少公开“三公消费”的?至于让群众了解突发事件真相,那也往往是“犹抱琵笆半遮面”。对老百姓不信任,又如何奢求让老百姓信任你?
孔子有句名言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极言诚信之重要。诚信是重构政府公信力的基础,而重构损耗的公信力则是长期的过程,实在不可等闲视之。